2025年8月11日晚,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的办公室外上演戏剧性一幕:总参谋长扎米尔中将按计划前来商讨军官晋升名单,却被警卫拦在门外。 军方消息人士称,扎米尔已在门外等候半小时,最终被告知“部长没空见他”,这一场景被在场人员描述为“如同对待下士般羞辱”。 争执焦点是一份涉及28名高级军官的任命名单,包括14名准将晋升和8名将领调岗,其中多数是加沙前线指挥官。 卡茨办公室随后声明,扎米尔“突袭式到访”且仅要求15分钟讨论时间,而国防部需要更久审查。 但军方匿名人士反驳:扎米尔近一个月内多次尝试预约,均遭国防部长拒绝。
当晚,以色列国防军无视卡茨反对,直接公布了晋升名单。军方声明强调,总参谋长是“上校及以上军官任命的唯一授权者”,会议按规章召开,部长仅有最终审批权。 卡茨随即反击,指责扎米尔“违反既定程序”,并冻结所有任命审议。他特别点名要审查两类军官:一是在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袭击时担任加沙指挥职责者,二是与“过往违规事件”关联者。 这场对峙迅速登上以色列各大媒体头条,反对党领袖拉皮德痛批:“军队任命竟沦为泄密和夜半声明的闹剧! ”
卡茨与扎米尔的冲突本质是军政隶属关系的认知对立。 国防部坚持“军事层级必须服从部长指令”,所有高级军官任命需双方共同决策。 但以军搬出条例反驳:总参谋长拥有人事提名权,部长仅能批准或否决结果,无权干预讨论流程。 程序争议背后是人事名单的敏感内容——多名待晋升军官正指挥加沙北部作战,而内阁一周前刚批准“全面占领加沙”计划,军方高层却集体反对该战略。
卡茨的拖延战术被军方视为政治捆绑。 希伯来媒体披露,国防部长将任命审批与加沙行动挂钩,声称要评估“未达岗位任期者是否该调离前线”。 匿名将领斥责此为“前所未见的敲诈”:内阁要求军方执行高风险的全面占领,却不顾扎米尔警告此举将“耗尽军力并危及人质”。 更尖锐的矛盾指向10月7日事件责任追溯。 卡茨要求审查当时的前线指挥官,恰逢军方内部调查报告即将发布,此举被解读为转移追责焦点。
军政冲突的深层动因是加沙战略路线的根本对立。 2025年7月3日闭门内阁会议上,扎米尔首次公开反对内塔尼亚胡的“加沙平民南迁+北部围剿”计划。他质问总理:“你们想建军政府管理200万人吗? ”内塔尼亚胡当场呵斥:“制定计划! 我访美回来就要看到! ”一个月后,内阁正式批准全面占领加沙方案,扎米尔在安全会议上直言这是“陷阱”:以军需接管剩余25%区域(含加沙城及难民营),但当地密集居住着210万饱受饥荒的平民,强行进入恐触发人道灾难。
军方主张替代方案:包围人口中心而非全面占领,通过精准打击施压哈马斯。 但极右翼部长本-格维尔强硬喊话扎米尔:“必须效忠政府命令,否则辞职! ”总理办公室更被曝出施压手段,若扎米尔不妥协,将启动总参谋长罢免程序。 内塔尼亚胡长子亚伊尔甚至煽风点火,在社交媒体指控扎米尔策划“中美洲式军事政变”。
尽管卡茨站在冲突前台,但以媒揭露真正操盘者是总理内塔尼亚胡。 军方消息人士指,卡茨的强硬声明“完全由总理办公室授意”,旨在利用人事争议钳制军方对加沙计划的抵制。这种干预模式早有先例:2025年5月,内塔尼亚胡不顾最高法院禁令和检察总长警告,强行任命亲信大卫·齐尼为国家安全局(辛贝特)局长,被裁定“存在利益冲突”。
总理对军方的控制意图从扎米尔上任时已埋下伏笔。 2025年2月扎米尔获任命,内阁声明强调其“与总理长期共事”(2012-2015年任总理军事秘书)。未料扎米尔上任后多次违逆内阁,尤其在加沙战略上坚持专业判断。 8月5日会议录音显示,内塔尼亚胡当面警告扎米尔:“别再用辞职威胁我! 改进占领计划再提交! ”扎米尔则反击:“你们为何在战时攻击自己的总参谋长? ”
卡茨与扎米尔的对抗是以色列军政关系持续恶化的最新爆发点。 此前卡茨已与三任军方高层公开冲突:前任总参谋长哈勒维因追责10月7日事件辞职;前发言人哈加里少将因反对加沙政策被调离;军情局长宾德少将因质疑作战计划遭内阁孤立。 此次任命争议进一步削弱军队士气,14名待晋升准将多数来自加沙战场,晋升冻结直接影响前线指挥链稳定。
内斗迅速波及国际形象。 8月13日凌晨,以色列驻荷兰海牙大使馆遭示威者砸窗泼漆,使团声明谴责“仇恨煽动危及外交安全”。 同日,以军加沙攻势因指挥分歧陷入停滞:军方坚持有限行动,内阁拒不让步,导致针对哈马斯新据点的清剿计划搁浅。 国防分析师指出,军政撕裂已实质瘫痪关键决策,加沙230万平民的人道援助受阻,人质解救窗口期持续收窄。
中国股票配资网在线登录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