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1年12月7日,珍珠港的火光,与其说是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,不如说是为另一场打了四年多的战争,下了一个绝望的注脚。
一个核心问题必须被回答:日本,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,为何敢于攻击工业产值是自己几十倍的美国?是疯了吗?不,是它已经被逼到了墙角。而把它逼到那里的,正是中国。
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,认为没有美国,中国赢不了抗日战争。这完全颠倒了因果。真相是,如果不是中国战场把日本的国力几乎抽干,日本根本不会去招惹美国,太平洋战争的剧本都要重写。
让我们把时钟拨回1937年。日本全面侵华,战争机器全速开动。这台机器的燃料和润滑油,从哪里来?一个令人难堪的事实是,主要来自美国。
看一组数据:当时日本进口的战略物资,54.4%来自美国。具体点,92.9%的铜,91.2%的汽车零件,60.5%的石油,59.7%的废钢铁。这些冰冷的数字,意味着从中国战场上日军驾驶的卡车、发射的子弹到轰炸城市的飞机,都有着浓厚的“美国制造”背景。
更讽刺的是,南京大屠杀之后,美国的军火生意非但没停,反而越做越大。1938年,美国卖给日本的飞机,比1937年暴增了7倍。
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时在美国四处奔走,呼吁停止这种“发战争财”的行为,但收效甚微。他悲愤地留下一句话:“如果我被日本炸弹炸死,请记住,我身体的54.4%是被美国炸死的。”
这是交易,不是正义。华盛顿的算盘很清楚:只要战争不直接损害美国的核心利益,那么向谁出售物资,就只是一门生意。日本有钱买,美国就乐意卖。
但问题是,日本的钱,快被中国战场烧光了。
日本军方最初的狂妄计划是“三个月灭亡中国”。结果,淞沪会战打了三个月,武汉会战又打了四个多月。中国用巨大的空间和惨烈的牺牲,把一场闪电战,硬生生拖成了一场消耗战、持久战。
这场消耗战的代价是什么?日本陆军总共35个师团,有32个被死死钉在了中国。超过70%的陆军兵力,60%的空军力量,都在中国这个巨大的泥潭里挣扎。从1937到1940年,日本为侵华战争,光是从美国购买物资就花了9.867亿美元。到1941年,日本的外汇储备几乎见底,据说只剩下两万德国马克可用于支付。
买不起了。
当日本再也榨不出油水,并且开始将贪婪的目光投向东南亚,意图抢夺英、法、荷的殖民地——也就是美国的潜在利益区时,华盛顿的态度才终于变了。
1941年,美国对日全面禁运,尤其是石油。这一下,直接卡住了日本战争机器的脖子。没有石油,飞机、军舰、坦克就是一堆废铁。日本只剩下两条路:要么从中国撤军,承认失败;要么,就去抢。
南下夺取东南亚的石油和橡胶,就必须摧毁美国在太平洋最大的威胁——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。
所以,珍珠港的袭击,本质上是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战略失败后,为求生存而进行的一场国运豪赌。是中国军民用血肉长城,把日本的经济和军事潜力消耗殆尽,才最终把它推向了与美国决战的命运。
整个二战,日军被中国军民击毙、俘虏的总数超过155万,占其二战总伤亡的75%以上。这个数字背后,是中国超过3500万军民的伤亡。
连罗斯福总统事后都亲口承认:“假如没有中国,假如中国被打垮了,日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和印度,一直冲向中东……和德国配合起来,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,在近东会师,隔离俄国,吞并埃及,切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。”
历史的逻辑很清晰:是中国用十四年的独自抵抗,粉碎了日本的速胜论,耗尽了它的国力,才迫使其冒险扩大战争,最终引火烧身。
美国在战争初期的角色是精明的商人,在自身利益受损后才成为战士。而中国,从一开始就是那个用胸膛挡住法西斯利刃的巨人。
忘记这一点,就是对历史最大的背叛。
中国股票配资网在线登录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