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16日,泰国海军司令旺维特上将在访华期间,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正式签署了潜艇采购补充协议。这场历时十年的军购拉锯战终于画上句号,为泰国海军现代化建设带来转机。这份来之不易的协议背后,是中泰两国长达数年的反复磋商与相互妥协。
时间回溯到2015年,当时越南从俄罗斯引进基洛级潜艇的举动,促使泰国决心填补水下作战力量的空白。在激烈的国际竞标中,中国基于039B改进的S-26T潜艇意外击败德国209型、韩国张保皋级等强劲对手,一举拿下价值10亿美元的3艘潜艇订单。2017年,中泰双方敲定最终设计方案,采用先造一艘、后续两艘的分批建造模式。值得一提的是,同期中国还斩获巴基斯坦50亿美元的S-20P潜艇大单,中国造潜艇在国际军火市场声名鹊起。
展开剩余59%然而2020年突发变故,德国MTU公司停止出口潜艇柴油机,导致中泰合作陷入僵局。与巴基斯坦迅速接受中国国产发动机替代方案不同,泰国方面反应激烈。一方面,疫情重创泰国旅游业导致财政吃紧,10亿美元军购预算变得捉襟见肘;另一方面,泰国海军内部对更换动力系统存在严重分歧。但支持派将领坚持认为S-26T性能优越,要求中方提供完整的测试数据以说服反对者。
此后三年间,S-26T项目在泰国军政系统内几经波折:海军认可测试报告后,方案先后在国防部、内阁接连受阻。最危急时,甚至传出中国考虑将半成品潜艇转售印尼的消息。转机出现在2023年初,泰国海军向内阁提交评估报告,强调项目流产将导致2亿美元预付款血本无归,这才促使政府松口。
根据最新协议,泰国将完成首艘S-26T的采购,后两艘暂缓执行。改进后的潜艇预计2028年交付,其设计已针对2025年后的作战环境进行优化。分析人士指出,即便没有德国断供事件,泰国脆弱的经济基础也难以支撑其潜艇部队建设野心。如今这艘命运多舛的潜艇终见曙光,不仅保住了中国军工在东南亚的高端装备出口成果,更为未来合作埋下伏笔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中国股票配资网在线登录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